正所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近些年研学旅行在国内兴起
研学活动在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能力
提高社交能力等方面
有显著的影响
1
我们常说的
研学旅行到底是什么?
“研学”的全称是“研究性学习”即探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当下”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而相比于其他探究性学习模式,研学则更注重发现事物的本质与细节。
哈佛教授西奥多·莱维特曾说:“魔鬼藏于细节,多个细节组合起来的能量能摧毁一切”。有很多细节虽是很平淡不起眼的,但差距往往都是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
除此之外,研学也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游学”文化,与中国自古以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句不谋而合,可以说研学旅行的政策正是对这种文化传统的一以贯之。
2
研学旅行的特点
研学旅行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紧跟时代发展,加强活动内容设计,让孩子在研学旅行中感受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汲取知识,补充书本内容上的不足。
研学旅行突破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社会、自然和生活领域延伸,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帮助孩子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
链接课本与现实
让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连接了,让历史上的人物更充满了“烟火气”,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觉。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追寻古人的足迹,寻访历史文化的遗踪,当原本一些在课本上通过文字感知的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拓展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道德养成教育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有组织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生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
走进祖国名山大川,走进圣地,走进改革开放现场,引导中小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领略先烈的英雄事迹,体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能够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激发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中小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
树立“四个自信”
我们都知道,读书是为了开智明理,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只有一个,那就是立德树人。而研学旅行在传统课堂教育中另辟蹊径,通过让学生游历世界,感受先进科技、顶尖教育的方式,开拓视野,增长能力。
这种游历活动正是让中小学生增强和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研学旅行的一个主要模式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因此研学旅行对增强和坚定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的路径是通过以身体变化影响心理变化,以心理不断趋于成熟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缓解“学习竞争焦虑”
中国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过于强调“竞争”旅游的意义,学生在学习中永远逃不开分数和名次之争 ,这导致从学生到老师都陷入“竞争”带来的焦虑和敏感的困境,这对学生无论是自我提升、人际关系还是自我认同都是不利的。
在集体学习中本应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却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走向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但研学旅行帮助孩子们走出课堂,奔赴自然,畅游文化历史,深入乡土民俗,感怀经济社会发展,以愉快的心境,通过以游兼学、学游相济的方式旅游的意义,开阔视野、增智启慧、涵养德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因追逐“分数”而产生的“学习竞争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总之,研学能够让孩子们与世界建立起良好的联系,享受旅途时光,同时能拥有一份难忘的回忆,这回忆使得孩子获得一个全方位的增长,这样的增长对于一个尚处于身心缓慢发展长大的孩子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
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长久以来让世界认为中国的青少年只有脑中的书袋,而没有深入社会观察和动手执行的能力。因此,中国近年来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研学”正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北京生涯领航教育研究院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网站首页每天更新
站 长 微 信: aiwo5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