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看来没用、笨重又俗的尾羽,对孔雀生存没有帮助,但却代代相传,不符合达尔文的物竟天择理论,据说这曾困扰了达尔文许久。
不过,达尔文最后找到的令他满意的想法,雄孔雀笨重的尾羽是雌性偏好下的产物,这成为性择理论的经典案例。
近几年,在行为生态学内,人们掀起了激烈的辩论,达尔文的观点是否正确?拔除雄孔雀的尾羽,结果会如何?
加拿大昆士兰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家Roslyn Dakin,和他的同事Robert Montgomerie,在春天繁殖季,追踪三个野生孔雀族群。最后发现,尾羽眼点很少的雄鸟,很难吸引雌鸟。
早在1980年,英国的行为生态学家Marion Petrie开始验证孔雀尾羽在求偶仪式中扮演的角色。她发现,有最多眼点的雄孔雀雌孔雀,最能吸引雌鸟。拔除尾羽,将降低它虏获芳心的机会。之后雌孔雀,法国的科学家也发现,雄孔雀具有较多尾羽,其免疫系统也较健全,这显示尾羽是雄鸟适存度高的指标。
但日本东京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家,Mariko Takahashi所率领的团队,用7年时间研究一群孔雀后发现:雌孔雀并不会偏好尾羽最大、最对称的雄鸟。雄孔雀的尾羽在求偶上已经丧失或仅剩微弱的讯号功能。这项研究被媒体广泛报导,人们开始质疑达尔文那套理论。
当日本的研究发表后,Dakin和法国科学家发表反驳了。Dakin重复了Petrie的实验,发现被拔除尾羽的雄孔雀,它们的求偶成功比例大大地减少。在拔除实验前,雄孔雀的尾羽平均有165到170个眼点。而具有最多眼点的那些雄鸟,并不会有较多的交配机会。
Dakin认为,在一般情况下,雌孔雀不会以眼点数量为依据,选择交配对象。但尾羽上的眼点,可以让雌鸟淘汰掉羽毛脱落的雄鸟。也就是说,雄鸟尾羽上的眼点数量多少,是雌孔雀选择雄鸟的第一关门坎,通过了只说明具有参赛资格。其他择偶条件,还包括颜色和花样。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网站首页每天更新
站 长 微 信: aiwo5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