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乍浦路、黄河路、吴江路美食街消失在视野之后,近日,云南南路美食街也搬迁在即,许多老上海人对传统小吃的回忆瞬间涌现~
都说记住一座城,要先记住它的味道,而小吃就是城市颇为浓郁的味道,看似简单,却最能撩拨心弦。
街头巷角,它们或支于路边,或置于店面,沾满烟火气,留香于口齿,更永存于心底,成为血脉中的归属感。
如今,随着城市更新脚步的加快,不少传统小吃或登堂入室打响品牌,或渐渐消失“芳踪”难觅……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老上海人记忆深处的传统小吃。
老虎脚爪:儿时美味加餐
老虎脚爪,因形似“老虎爪”而得名,其实最早来自于江苏盐城,是配着牛肉、羊肉汤吃的。传入上海后,喜甜的上海人给他刷了层糖,这才有了现在外脆内软,带着回甘的“老虎爪”。
因为做起来费时费力,市面上卖老虎脚爪的摊头几乎绝迹,只有少数几家还在坚持。做老虎脚爪看似很简单,实则是经年累月才能练就的功夫。发酵好的碱水面,用老式炭火炉不是烤熟而是小火慢熏至熟透,因此自带一股焦香,内里却像普通馒头一般柔软,冷了吃都特别香。
大家还记不记得?年少时放学回家,向母亲讨要零钱,然后难得买上一只老虎脚爪,在晚饭前充充饥。在那些个物质匮乏的岁月,能喝上一碗稀粥,吃上一只老虎脚爪小吃有哪些,绝对是一顿美餐,堪比现在的“牛奶加面包”。
葱油饼:冬天里的一把火
对于很多老上海人来说,葱油饼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街边小吃,更是儿时的美好回忆,是弄堂里弥漫的葱油香,是早饭摊头前排着的长队,更是一口咬下去满嘴的酥脆。它不只是一张饼,还是一个传奇!
现在虽然也随处可见“老上海葱油饼”的招牌,甚至还有变身“网红”的“阿大葱油饼”,但对老上海人来说,记忆中的葱油饼是这样的——
那时候的葱油饼只要5分钱一个,但原料很讲究,面粉最好用最普通的面粉,才能充分体现出饼的韧度,增加香脆度。葱,必定是用本地的小香葱,而且要嫩黄,太老不行,还要放很多,少了也不行。一定要放上猪板油,油要用酥油,饼不能做得太薄。
炉子也很特别,上面是一块有两个“耳朵”的黑厚铁板,板下是炉膛,最上边有一圈烤葱油饼的炉壁。放好葱、酥油料的葱油饼面团,先在铁板上用一个工具压扁,油煎片刻,再放入下面炉膛里烘烤。
火候很重要,火力不能太猛,否则,猪板油全融化光,饼也煎烤焦了,里外刀枪不入,咬之崩牙,不可取;火候不旺,葱油饼的外皮没有烤出香脆度,软绵绵无咬劲,猪板油没有融化得恰到好处,香味大减,不到位。
刚刚出炉的葱油饼吸足了葱油,香气扑鼻。吃葱油饼最好的滋味是冬天,寒风中飘着小雪,当你饥肠辘辘,冷得缩手缩脚的时候,路边的葱油饼,犹如雪中送炭,带来冬天里的一把火。
排骨年糕:谈朋友的好选择
排骨年糕是上海有名的小吃,已有50多年历史。猪大排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经油氽、烧煮而成。在上海有二种制法,分别以曙光饭店(原名“小常州”,号称“排骨大王”)和鲜得来点心店为代表,这两家都以经营排骨年糕而著名,但制作方法不同,口味迥异,各有特色。
“小常州”排骨年糕选用常州、无锡等地的猪脊骨肉,用酱油腌渍后,再放入用酱油、油、糖、葱姜末、酒等混合的油锅中氽,氽至色呈紫红、肉质鲜嫩、味道浓香时取出。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煮熟后,放在石臼里用榔头反复捶打,待捶打至米已无整粒后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里裹一小块已经氽过的排骨,再入酱汁油锅中煮氽。吃时,洒上五香粉,则既有排骨的浓香,又有年糕的软糯酥脆,十分可口。
“鲜得来”的排骨年糕是将面粉、菱粉、五香粉、鸡蛋放在一起搅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这种排骨色泽金黄,表面酥脆,肉质鲜嫩。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与红酱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面酱,浇上辣椒酱即可。入口糯中发香,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
一客排骨年糕配一大杯散装啤酒,那滋味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嗲!阿姨爷叔们是否还记得?那时候谈恋爱,可以劈情操的地方实在不多,“鲜得来”环境正好,有得吃、有得喝,又有隐蔽性。排骨年糕吃好,抹抹油噜噜的嘴巴,两个人的感情也深了一层。
全色血汤:肫肝心肠俱全
在上海小吃界的江湖,有“四大名汤”:油豆腐细粉汤、咖喱牛肉汤、双档和鸡鸭血汤,若把鸡鸭血汤列为头牌,恐怕不会有太多人反对。它虽然不如现在的一些网红点心有人气,但每天销量依然十分稳定,来吃的大多是老上海人。
“鸡鸭血汤”这个名字,朴素直白,而它的内容也一样直白——一碗滚烫的血汤端上来,里面全是料。鲜嫩的肝肠、滑爽的血块加上浓浓的汤汁,再撒上葱花、鲜辣粉,淋上几滴素油,这样一碗鸡鸭血汤端上桌后,趁热品尝,鲜味会在口中“哗”地融化开,令人浑身“适意”。
鸡鸭血汤的佼佼者,要数“小绍兴”的全色血汤。“小绍兴”以白斩鸡名扬四海,一天要煮几百只鸡,鸡汤鸡什多的是,烧全色血汤,须肫肝心肠齐备,装碗后再淋一勺黄澄澄的鸡油,色香味俱全,是无数老上海人的最爱。
柴爿馄饨:房价的“晴雨表”
馄饨是老上海人的“心头肉”,从小吃到大。柴爿馄饨是上海人对流动馄饨担的称呼。馄饨担不光上海才有,唯独上海人称其为“柴爿馄饨”。
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柴爿馄饨红遍上海街头,那时,摊贩于深夜用木柴烧火,并打着竹板叫卖,所以,上海人称其为“柴爿馄饨”。但凡卖柴爿馄饨的小贩,都有这么一套设备:一头是个小柜子,一个个小抽屉里放着皮子、馅子、包好的馄饨、虾皮紫菜葱花等配料、油盐酱醋等作料;另一头是炉子和锅子;还有两三张桌凳。
吃柴爿馄饨,追求的是馄饨皮子入口即化却又不糊的口感,这样的美味,全来自于馄饨皮。有些柴爿馄饨摊很有特色,还准备了虾皮、紫菜、榨菜,甚至是蛋皮丝,捞上一点调汤。如果老板在端上来之前,再给食客挑一点猪油放进去,那才叫个“热闹”、配得上“正宗”!最够格的柴爿馄饨,大约就是这样了。
著名导演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里,张曼玉饰演的女主角苏丽珍也经常会在夜晚身着好看的旗袍,只为去买一碗柴爿馄饨。可见无论怎样的身份,都抵挡不住柴爿馄饨的诱惑。
曾经听说柴爿馄饨还有这么一个“功能”,从它的价格可以一窥周边的房价,如果这一带的柴爿馄饨价格高,那周边的房价也要贵些……哈哈~
蟹壳黄:两只正好一杯茶
“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说的就是刚出炉的蟹壳黄。蟹壳黄,因形状和颜色都和煮熟的蟹壳近似得名。别看蟹壳黄小小一只,制作工序却相当考究。
蟹壳黄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油酥加酵面作坯,先制成扁圆形小饼,外沾一层芝麻,贴在烘炉壁上烘烤而成。口味有咸、甜之分,内馅包括葱油、鲜肉、蟹粉、虾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想想便已经食指大动了!
其实,蟹壳黄在早些年并不是上海人的早点,而是上午十点到下午五点这一段时间里,会客喝茶的茶点,老上海的茶楼几乎都会自制蟹壳黄售卖给茶客们当喝茶搭配的点心。
这种蟹壳黄,一杯茶吃两只正正好。第一口茶吃好,咬一口蟹壳黄,再吃一口,然后,一口一口下去,直到一杯茶吃掉,正好两只吃掉。两只蟹壳黄半两,就是25克,实际上就是一点点,吃下去满齿留香,在当时一般是无事有闲的人喝茶专用品。
如今,香酥可口的蟹壳黄依旧是很多人爱吃的点心之一,在满足味蕾享受的同时,它也见证着过往的情怀,在时光的流逝中,它保留了某些味道,又改变了某些味道。
米饭饼:夹油条吃最经典
在上海,米饭饼和大饼一样名气大,这个几乎绝迹的早点心是很多老上海人的最爱。曾几何时,上海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米饭饼的身影,但现在的早餐店基本上都看不见了,甚至好多上海人都不知道米饭饼是什么。
米饭饼发源江苏北部,后来开埠后才传到上海,是以米粉加酒酿制成的。刚出锅的米饭饼松软可口,一面焦黄、一面雪白,很像铜锣烧,所以也有人把它比作是“中国版铜锣烧”。米饭饼热腾腾的时候最好吃,撕开来就能看到雪白柔暖的内里带着一个个在呼吸的小孔,呼呼地冒着热气。
大家记忆中是否有这样的画面:天色刚亮之时,袅袅炊烟伴着米饭饼和油条的香味,从弄堂口飘到弄堂尾,闻着这香味,不管多么睡眼朦胧,都能马上精神起来。两片米饭饼夹根油条,就是老底子上海人才知道的最经典味道。
油墩子:名如其实的淳朴
油墩子,是很多老上海人抹不去的美食记忆。那时候几分钱、几毛钱一只的油墩子,再沾上一点小贩自制的甜面酱,咸中带甜、油而不腻,价廉物美、格外好吃。
虽然只是街边小吃,但是油墩子的制作也是颇为考究的。卖油墩子的人,支一口并不很深的油锅,将少许调稀的面糊倒入椭圆形的铁勺中,加入葱花、萝卜丝、还有河虾,再复以面糊入油锅炸。略带咸味的面糊加上提鲜的萝卜丝、葱花以及整只的鲜虾,使得油墩子的口感十分具有层次感。
如今我们偶尔看到的油墩子,已经是简化版的油墩子,馅料也只含萝卜丝,而不使用较贵的河虾。这样的油墩子依然叫“油墩子”,但渐渐失去了超越“吃”这个动词本身意像的乐趣。
凡是名字里带“墩”的,总给人一种特别淳朴、厚道的印象,油墩子也不例外。那些年里,做点心的小老板有不少是上海人,做生意也是规规矩矩,别的不讲,单看一锅油的颜色,你就放心了。
条头糕 双酿团——“最上海”的味道
对于上海人来说,“条头”不仅可以发,还可以吃。而且,条头糕可以说是上海人最喜欢的小吃之一。沈大成的条头糕最为知名,即便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队,老上海们依然趋之若鹜,没办法,这口味道就叫“记忆里的上海”。
夏丏尊在《鲁迅翁杂忆》里说,强盗牌香烟和条头糕是鲁迅每夜必需的粮,斋夫摇寝铃前买好送进房间,周六夜里备得更富足。可见,鲁迅先生也非常喜爱条头糕。
双酿团和普通的糯米团子不同的是,采用了双馅的制作方法,有红豆和黑芝麻,外面裹上一层黄豆粉,在口感上更黏腻些,两种口感交叠在一起的感觉。
沈嘉禄在《吃剩有语》中写道:“一口咬下,露出一层浅褐色的豆沙,再咬一口,就会喷出黑洋酥来。双酿团是带有悬念的点心,有更上一层楼的诗意。”
之前网上有些人争得不可开交,话题就是一只双酿团,有人说双酿是由黄豆馅与赤豆馅构成的,也有人说是黑洋酥与黄豆粉搭档。其实,只要体现出馅外有馅、套内有套的思路,都不能算错。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经营糕团的店摊约有五六百家小吃有哪些,大多数以苏式为主,可以说,没有苏州糕团师傅的介入,就不可能达到如此盛况。
说到老上海的糕点,虹口糕团门市部不得不提。这家百年老店就静静坐落在街角,店铺的装修透出一股年代感,摆放也不讲究,唯一能看出和其他糕团店不同的,就是那满满的荣誉证书,透出这家店的不平凡。一般店里下午就会售罄,顾客多以附近居民为主,都是吃了很多年的老客人。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网站首页每天更新
站 长 微 信: aiwo5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