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要用品,有“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的实用功能,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分尊卑,别贵贱,辨亲疏”的文化功能。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
本文撷取部分重点文物进行介绍,以飨读者。
图1
彩绘木雕女舞俑(图1) 汉,高15.8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木俑以白粉作底,墨绘头发、眼眉和衣服轮廓中国古代服饰,头部高高束起发髻,上身着深色长袖上衣,下身穿浅色裙,双臂屈伸表现出舞蹈姿势。雕刻刀工简练,仅表现出舞者的大致轮廓,却能显示出舞蹈的翩翩动态,其头上的发髻呈现出汉代特色。
图2
武士俑(图2) 西汉,高48.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中的武士俑一般着三重衣,即内衣、中衣和外衣。外衣多为短深衣,交领,领口较低露出里衣,指挥俑、中级武官俑和一般士卒衣着各有不同。此两俑应为一般士卒,作右手上举执戟,左手下垂握盾姿势。两俑头戴褐色冠,内着白色高厚领短襦,中衣为白色短襦,外衣为无领曲裾黑色战袍,皆窄袖,无甲衣,下着裤。外衣战袍形为上衣下裳连在一起,衣襟曲线而下形成曲裾。曲裾袍服多通身紧扎,男衣腰系革带,下摆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但武士为战斗需要,则多穿短衣,此源于汉高祖刘邦谋臣叔孙通。
图3
戴鹖冠三彩俑(图3) 唐,高96.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武官立于束腰台座上,眉头紧锁,眼神凌厉。头戴鹖冠,身着交领宽袖袍,外罩裲裆铠;双手交握于胸前,袍领与裲裆铠前片施白色釉,袍底白色,裙缘为白色百褶边。古代武官佩戴鹖冠,象征无往不胜。北魏武士鹖冠上的鹖鸟栖息于冠顶,唐代鹖冠则把冠耳变作两只鸟翅型,鹖鸟作展翅俯冲的姿势,造型高大,冠后还有包叶,颇为生动,造型似雀。
图4
有孔金带头(图4) 西汉,每块带板长13.3厘米,宽6厘米,扣舌长3.3厘米,徐州博物馆藏。该组带头为金扣嵌贝腰带的组件,由两块长方形金带板和一枚金穿针组成,但带体已朽坏不存。带板正面纹饰采用浅浮雕,主体为猛兽咬斗场面,主体纹饰的周边为勾喙鸟首纹。四边凸起边框,中部有两个横向双环钮,每块带板的内下角有一略近三角形的小孔,以便穿针穿入。这副金带头从造型、工艺等方面看中国古代服饰,是目前所见汉代最华美、系结方式最先进的带头,虽然以草原猛兽搏斗纹为题材,但从铸造工艺、系结方式看,应为中原内地制品。
图5
彩陶靴(图5) 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高11.4厘米,口径6.8厘米,底长14.3厘米,靴面厚5厘米,青海省博物馆藏。此件辛店文化彩陶靴材质为夹砂红陶,口微侈,靴内空,靴筒为圆形,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通体施紫红色陶衣,并以黑彩绘制几何形图案以及双线条纹。靴筒绘有对称双线回纹,靴帮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陶靴虽然是一种容器,但是它的造型应是当时古代先民所穿靴的直接反映。此靴的历史性成就在于它已完全脱离了用整块兽皮裹在脚上的原始鞋的状态。这件彩陶靴在我国属首次发现。
部分文物
明 镶宝石金冠(附金簪)
明 金累丝镶宝石金镯
清 旗人女性便服像
中国古代服饰既是王朝礼法和社会身份的制度表征,具象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价值取向;又与纺织、染色、刺绣等工艺技术密切相关,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蓬勃创造力;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历次服饰变革都凝结着民族大融合时期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
清 红缎绣福寿花鸟纹女夹袄
清 蓝地金花洋缎坎肩
清 石青团龙纱地文五品补服
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通过服饰这一文化载体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在继承传统与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的历史经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图片来源 :国家博物馆
2023
4月
更多精彩内容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网站首页每天更新
站 长 微 信: aiwo51889